他抹了把额头的汗,抬头望着六楼那扇透出昏黄灯光的窗户——这己经是他第三次来打听潘逸冬的住址,鞋底还沾着昨天在居委会档案室翻查资料时蹭的灰。
潘逸冬攥着新球拍的手心沁出薄汗,碳纤维纹路硌得生疼。
晚风掠过楼下水泥球台,带着磁带机里邓丽君的《甜蜜蜜》飘上来,这让他想起老家的石磨——小时候帮奶爷爷磨豆子,粗粝的石棱总把掌心磨得发红,磨着磨着,就长出了现在拍柄上这样温润的茧。
"阿冬!
吃饭了!
"胡秀英的喊声混着高压锅的喷气声传来。
他把破书包甩上肩,新球拍沉甸甸地压在臂弯,像揣着颗吸饱雨水的种子。
没走两步,就听见楼下传来刹车声,抬头撞见杨教练扛着球包站在梧桐树下,运动服后背洇出大片汗渍。
他怀里抱着牛皮纸袋,里面除了省队训练手册,还塞着两盒红花油——那是他特意托在药店工作的表姐买的。
推开潘家虚掩的门,霉味混着廉价花露水的气息扑面而来,十五瓦的灯泡在头顶摇晃,照亮墙上贴的小虎队海报,边角己经卷起毛边。
"潘师傅,潘大姐,我是区体校的老杨。
"杨教练把磨破边的帆布包放在掉漆的八仙桌上,从里面掏出几张照片,"这是我们队的训练馆,实木地板,专业发球机,还有营养师配餐。
您看这张,是冠军队的健身房,器材都是德国进口的。
"潘建军正在用缝纫机补工装裤,脚踏板的声音戛然而止。
他摘下眼镜,露出眼角细密的皱纹,桌上的BP机静静躺着——那是厂里评先进发的,因为舍不得交月租,一次都没用过。
"教练,您看我家这屋子..."他用布满冻疮的手指敲了敲墙皮剥落的墙面,"逸冬妈在纺织厂三班倒,我在工厂里当车床工,供孩子读书都费劲,哪敢想走体育这条路?
上个月学校收资料费,孩子硬是啃了三天馒头...""他爹说得在理。
"胡秀英从厨房探出身,围裙上沾着洗不净的油渍。
她抹了把脸,露出常年泡在冷水里皲裂的手,"上回开家长会,老师举着他的作业本首摇头。
这孩子为了练球,半夜两点还在写作业,第二天眼皮子都睁不开。
咱们没文化,就盼着他能考个大学,别像我们..."话没说完,眼圈先红了。
里屋突然传来"咚"的一声闷响,潘逸冬慌忙把画满战术图的草稿本往床底塞,膝盖却重重磕在床沿。
杨教练装作没听见,从包里摸出个红本本,那是他执教二十年攒下的获奖证书。
"我懂。
"他的手指抚过泛黄的奖状,"98年国企下岗潮,我带的第一批队员里,有个孩子父亲扫大街,母亲摆地摊。
现在人家己经是总队运动员了,还是世界冠军,在省体委也分了房。
"他掏出张皱巴巴的报纸,上面印着分队新科世界冠军的采访,"这孩子接了三个广告,代言费够普通人干一辈子。
""可万一练不出来呢?
"潘建军又点上一支劣质香烟,烟雾在灯泡下盘旋,"现在大学生都不好找工作,体育吃的是青春饭,将来老了怎么办?
"杨教练突然起身,走到贴满奖状的墙前。
泛黄的"三好学生"证书旁,歪歪扭扭贴着张纸条:"目标:省队冠军"。
"您看这字,"他指着纸条上晕开的墨水印,从口袋里掏出个笔记本,密密麻麻记着潘逸冬的训练数据,"这孩子的反应速度比省队苗子还快0.3秒,战术意识是我带过最灵的。
"胡秀英突然想起上个月暴雨夜,儿子浑身湿透跑回家,怀里却死死护着塑料袋裹住的球拍;潘建军记得孩子总在洗碗时对着墙壁比划,把搪瓷盆敲得叮当响。
空气突然安静下来,只有楼下收废品的吆喝声顺着窗缝钻进来。
"教学费全免,吃住每月三百。
"杨教练把红花油和护膝推到桌前,"我在我家腾了张床,每天亲自检查作业。
成绩下滑0.5分,我立马把孩子送回来。
"他的目光扫过潘逸冬藏在门后的旧球拍,胶皮磨得透亮,拍柄缠着七道不同颜色的胶布。
"爸,我真的想试试!
"潘逸冬突然从里屋冲出来,额角还沾着床底的灰,"我保证每天五点起床背单词,晚上十点前写完作业!
上次数学考砸,是因为研究战术图忘记复习,但这次月考我进步了10名!
"他掀开裤腿,青紫的脚踝还缠着绷带,"这点伤,比被石磨划破手疼不到哪去!
"潘建军碾灭香烟,烟灰落在缺角的搪瓷缸里。
他想起儿子偷偷把早餐钱攒起来买乒乓球,饿到在课堂上发晕;胡秀英捏着衣角,想起深夜里,孩子边写作业边对着墙壁练发球,"咚咚"声吵得邻居来敲门。
"教练,"潘建军的声音有些沙哑,"逸冬要是不听话,您尽管打。
"杨教练的眼睛突然发潮。
他想起自己十七岁那年,也是这样倔强地攥着球拍,从县城走到省队。
"明天早上六点,老地方等你。
"他用力拍了拍潘逸冬的肩膀,帆布包里的跌打损伤膏随着动作轻轻碰撞。
窗外,骑着二八自行车的人们匆匆而过,车铃清脆。
街边小卖部的老板正在调试收音机,沙沙的电流声里,隐约传来"寻呼机业务办理"的广告。
暮色渐浓,潘逸冬站在漏风的窗前,看着杨教练的自行车尾灯消失在巷口。
新球拍在月光下泛着微光,像一颗蓄势待发的星子,照亮了这间狭小的出租屋,也照亮了少年崭新的征程。